農業生產技術對肉牛產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牛逐漸從耕作役用中解放出來;二是肉牛優良品種選育等技術的發展,對我國牛的肉用改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效益大幅度提高;三是肉牛全混合日糧(CTMR)技術等飼喂及管理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改變了肉牛生產依靠牧草單一飼草料的飼養方式,農作物秸稈逐步成為重要的粗飼料來源!
1990年代以后,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黃淮海平原區的冀魯豫等省份以及東北三省,正是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和農村勞動力資源,肉牛產業獲得了迅速發展,而且隨著肉牛育肥屠宰率的增長,糧食主產區肉牛產業的發展優勢越發突出。基于專業分工的自增強機制
歷經“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肉牛產業的優勢產區逐步確立,而此時的優勢區萎縮與否取決于市場需求的“外在拉動力”。事實上,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水平快速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維持平穩較快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獲得了較大改善。牛肉******雖然連續13年上漲,但是居民對牛肉的消費需求仍然十分旺盛,肉牛產業市場前景樂觀。這無疑促使初具優勢的產區加大肉牛產業相關要素的投入,即形成肉牛生產的路徑依賴,產業***此集聚發展,引發區域專業化分工,這反過來又極大促進了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的發展與完善。當前,隨著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步伐的加快,肉牛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生產將會進一步得到強化,其產業空間布局勢必會發生新的變化。
此外,為實現資源在空間上的***優配置,國家及區域相關扶持政策對肉牛產業發展布局也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